过年说屠苏——屠苏酒的前世今生

新年伊始说屠苏

王鹤年

新春之际,你或许还记得宋代王安石《元日》的诗句:“鞭炮声岁末,春风送暖入屠苏。千千 家家常换新桃旧符。” 诗中的“屠苏”,是指古人新时节常饮的屠苏酒,以防病强身。 又称“丰酥”、“土酥”。

据《通雅植物》记载,屠苏为阔叶草。 相传它是一种吉祥草,古人常将其画在房梁梁柱之间,以避邪避灾。 西汉五赞中的“绣绝图画屠苏”诗句就是这种习俗的真实写照。 . 后来,人们习惯把这种绘有吉祥草的房子或茅草屋称为屠苏。 杜甫的《怀野冷涛冷涛》中有一首“愿随金钗,赴锦屠苏”。

据说,屠苏酒的始祖就是在这样的茅草屋中诞生的。 唐代韩鄂《岁花季礼》中曾提到元代入屠苏的习俗:古时有一人,住在屠苏庵中。 每年除夕夜,他都给邻居送一包药,叫人打包。 装入布袋中,用井水浸泡。 大年初一取井水调酒,说一家人喝了就不会染上瘟疫。 后人以草堂之名作为酒名。 这种药水泡酒、水兑酒的方法并不能令人信服,但唐孙思邈《千金方》中对屠苏酒配方的描述却很有价值:“大黄十五铢,白术十八铢,桔梗, 蜀椒十五铢,桂心十八铢,乌头六铢,菝葜十二铢。” 另一边,又加了一两个防风。 配制方法是将以上药物装入“红袋”中,于十二月暗日挂于藻井中,使之达泥。 正月初一,天明时取出药,酒煮几下,朝东户饮。 ”。 古人将一两分为二十四铢,按照这个量按照方子配制的屠苏酒,可想而知其防病治病之效。

同书 ,对其疗效有介绍:“屠苏之饮,从小入手,或多或少舒畅。 一人饮酒,家人无病; 一家饮酒,一里无病。 饮药酒可三朝不衰,把糟粕归还井中,老了还能喝,可以长寿无病。 屋内外皆有井,皆知药暖气。”

郑丹喝屠苏酒的习俗大概始于汉代,相传为华佗首创。 李时珍《本草纲目》曾引晋初医师陈衍之《小方》云:“此亦华佗之方,元旦饮之,除诸邪气。”

南北朝时期,元旦(更正)正月初一饮屠苏酒的习俗几乎成了家常便饭,人们在饮此酒时也形成了规矩 ,即饮屠苏酒一般按年龄顺序,由幼到老。《荆楚岁史记》有如下记载: 上五心盘……人人饮酒,次序从小。 少则老,老则失时,故少者先饮以过年。 宋洪迈的《荣斋随笔》对这种非常规的民俗进行了考证,指出:“今人元日饮屠苏酒,自幼相传久远。 有其渊源。”他引李应、杜密初饮狱中,少年先行的史实;又引《时镜新书》,借用东汉董勋的话。 朝述此风俗的由来:“习俗是幼年老,先以酒祝贺; ”

因此,唐宋时期的一些文人,每逢喝屠苏酒,总会流露出一些盛年的不满足。 或抒发“还旦寂寞惭愧,让屠苏少年”(顾况《岁日作》)的感慨,或表达“我只论屠苏以定岁数, 而我只笑两鬓”(方干《元日作》)》)的无奈,或因“好得灯前暗笑,屠苏不宜先尝”的无奈 ”(写干窝《元旦》),或因“不能告别旧酒,又被君王视为少年”而感叹(白居易《年假内茗酒呈判官》) 周和小谢鲁)自嘲。当然,也有“早知如此,先杀了苏,不让 春”(裴奕之《西唐人烈》),“却让你的贫苦忧愁长健,终饮屠苏”(苏东坡《大野苏·常州城》下部《外》 “是豁达的。 但与王安石作品中那种焕然一新的意趣和愉悦相比,终究是不一样的。

然而,人们更看重的是它的防疫消灾能力。 《本草纲目》在《屠苏酒》一文中简要介绍了它的功用和制法:“元旦饮之,驱除一切不正之气。制法:用赤木桂心,七分五分, 防风一两,菝葜五钱,花椒、桔梗、大黄五钱七分,乌头二钱五分,红豆十四颗,装成三角形的朱红色囊,挂在底部 好,元旦取出,置酒中,数次煮之。至东,由幼至长,依次饮之。药渣投井中,年年饮此水, 你将在余生中远离疾病。” 据说喝了此酒,可终生无病。 如果是这样,谁不赶紧喝啊!

而且,这本来是正月初一的特色饮品,后来在除夕夜派上了用场。 宋代苏辙《去日》诗中有“岁末饮酥,不知来年七十余”之咏。

相关文章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此站点使用Akismet来减少垃圾评论。了解我们如何处理您的评论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