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备受业界关注的“二贵之争”案迎来最新进展。 据悉,江苏省高院二审撤销一审判决,案件发回重审。 这意味着上海贵酒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上海贵酒”)(股票简称:摇滚股份,600696.SH)与贵州贵酒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贵州贵酒”)之间 ) 历时两年的“二贵之争”案又回到了起点,“商标侵权与不正当竞争”之争将从头开始,原告与被告将进行新一轮的较量 依据案件的争议点取证。
其实,贵州贵酒与名字中带有“贵”字的酒企发生纠纷或诉讼,并不是第一次。 那么,“贵”和“贵酒”难道只能属于一家酒企吗? 至少此刻,这还没有成为现实——经过调查,名字中带有“桂”或“桂酒”的酒企有数百家,其中不乏具有相当规模的企业。
十年“贵酒”纷争不断
贵州省作为酱香型白酒之乡,美酒传承源源不断—— 做传统。 随着酱香酒市场容量的大幅扩张,越来越多的酱香酒企业涌入白酒市场,上海贵酒作为新兴的酒企便是其中之一。
公开资料显示,贵州贵酒起源于贵阳144家小作坊共同成立的合资酒厂。 2010年至2016年,实际经营权发生3次转让。 最终在2016年被洋河全资收购。
2019年12月16日,贵州贵酒开始向贵州本土企业“贵州贵牌”申请纠纷裁决。 贵州贵酒认为其“桂”字为驰名商标,应予保护,认为贵州桂牌酒业有限公司名称中的“桂牌”与“桂”字近似,且 请求撤销后者公司的名称注册。 但经仁怀市市场监督管理局详细调查,并根据《禁止和限制使用企业名称规定》的有关规定,认定“贵”与“贵牌”是两个不同的名称; 贵州贵酒的“贵”仅属于贵州省著名商标,不是在中国相关公众广为知晓、享有较高知名度的商标,不符合“驰名商标”认定 由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 因此,贵州贵酒要求变更贵州贵牌名称的请求,被仁怀市市场监督管理局依法驳回。
这并不是贵州贵酒第一次对相关酒企采取行政或法律措施。 早在2012年,它就起诉贵州麒麟酒“侵犯贵州贵酒商标权,造成不正当竞争纠纷”。 行业。 贵州省高级人民法院终审判决:贵州桂酒尚未达到构成驰名商品的程度,“桂”字未形成驰名商品的独特名称。 依法驳回贵州贵酒的不正当竞争诉讼请求。
2019年12月23日,贵州贵酒诉上海贵酒等3家公司侵犯商标专用权,构成不正当竞争纠纷,要求3家公司变更企业名称,停止侵权 并赔偿损失。 然而,2021年8月的一审判决结果却令贵州贵酒失望,其“不正当竞争”上诉被江苏省南京市中级人民法院驳回。 后,贵州桂酒等同案被告人不服一审判决提出上诉。 日前,江苏省高院二审以一审认定事实不清为由,裁定撤销原判,发回南京市中级人民法院重审。
“贵”与“贵酒”难道一家公司独有?
那么,“桂”、“桂久”等词与地区名称结合起来,是否可以是一个企业独有的呢?
“桂”是贵州省的简称。 据公开资料显示,仅贵州就有数百家“贵”字酒企,其中不乏注册时间早于贵州贵酒的企业; “桂酒”之名也并非贵州桂酒独有。 贵州桂酒王酒业公司、贵州桂酒星酒集团有限公司等名称中含有“桂酒”字样的企业也有几家。在其他地区注册的名称中含有“桂酒”字样的企业也有注册时间早于“桂酒”字样的企业。 归酒归酒”。 例如,南京桂酒股份有限公司注册于2008年。
“江苏高院二审未依法直接维持原判或依法改判,这意味着, 高院不同意一审判决,也未对本案是否构成侵权、不正当竞争作出实质认定。 事实,澄清的事实需要非常严谨和清晰。” 法律界人士表示,判断一家企业是否存在不正当竞争,需要依据《商标法》、《反不正当竞争法》及相关司法解释综合认定各方责任。
p>其实,市场上有一定影响力的带“贵”字的酒品牌不在少数,包括茅台集团习酒旗下的“盛世贵酒”、贵州本土的“传奇贵酒”、“共享贵酒”等。 》等,白酒新势力海南椰岛旗下的“贵泰”、中瑞股份旗下的“桂颜瓶”等。
不难看出 “贵”、“贵酒”其实并没有成为任何一家公司的专属。 如果“贵”、“贵酒”成为一家企业的专属,估计会有很多酒企需要排队改名。
百花齐放,酱油行业呼唤良性竞争
权威研究报告指出,酱酒正站在快速崛起的风口浪尖,成为最快的 日益成为白酒行业的主流香型。 2021年中国酱酒产能约60万千升,占中国白酒产能715.63万千升的8.4%左右; 实现销售收入1900亿元,同比增长22.6%,占我国白酒行业销售收入约6033.48亿元的31.5%; 实现利润约780亿元,同比增长23.8%,占我国白酒行业利润1701.94亿元的45.8%。
不难看出,这是一个令人兴奋的大市场。
上海贵酒是白酒领域的“后来者”。 作为一家新兴的葡萄酒企业,与众多老牌传统葡萄酒企业相比,它显得格外年轻。 2021年一季度高江酒业合并完成后,产供销一体化将加速市场布局。 2022年4月发布的2021年年报指出,“上海桂酒聚焦酱酒主赛道,通过多品牌多型号切入多个细分市场,产品体系日趋完善,六大系列多元化布局 ”
同样聚焦茅台酒市场,两大“天价酒”的交锋似乎在所难免。但与此同时,我们也看到了发展 而整个酱香型市场的壮大,离不开众多中型酒企和新兴酒企的努力,只有共同做大做强,才能实现市场的进一步扩张。当然,我们也应该看到,“ 市场热”将引发更多的现实争议。两位贵人之争可能只是一个个案,未来更多关于“贵”或其他相关名称的争议还会继续发生。这些不仅考验着商家的市场策略 运营商,更考验他们的战略眼光和胸怀,更考验相关监管部门的智慧。
如何在激烈的竞争中更好的发展自己? 如何促进酱酒行业良性竞争不断做大做强?
无论是上海贵酒、洋河酒还是贵州贵酒,这些问题都值得未来深思和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