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人喝“养生酒”利大于弊,得先算算自己的健康!

药酒在明清宫廷盛行,如明代著名的“满点香”,就是用白术、白檀、砂仁、藿香、木香、丁香、甘草等药材配制而成 白面粉和糯米粉。 清代乾隆帝常饮的“松龄太平春”​​,由熟地、当归、红花、枸杞、茯苓、龙眼肉、松子、陈皮、红曲、荔枝蜜等药物制成 . 这些滋补药酒对年老体弱者都有很好的保健延年作用。

近几年流行“每天少量饮酒有益健康”的说法,这可能是人们借酒养生的一个依据。 但在医学界,饮酒与健康的关系一直是学者争论不休的话题。

老人喝“保健酒”得不偿失

今年4月18日,《柳叶刀》发表了一项涉及60万人的研究分析。 研究人员得出结论,适度饮酒虽然与非致命性心肌梗塞的风险较低有关,但也与中风、动脉瘤、严重高血压和心力衰竭的风险增加有关,更不用说各种癌症了。 因此,饮酒会缩短您的寿命。

现在的老人和过去的老人最明显的区别就是寿命。 随着寿命的延长,肝肾功能自然下降。 过去,因为寿命短,人在没有肝肾功能下降的情况下就去世了。 现在,很多老人住院后发现肝肾功能不好。 之前对此一无所知,也没有肝炎、肾炎的病史。 突然发现肝肾功能不好,使他们用药有很大的局限性,甚至因此而死。 除了老化本身的问题,是否有长期错误用药史也很难说。 所谓“药三分毒”,这个毒就是对肝肾功能的损害。

研究表明,65岁以上老年人的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是年轻人的2-5倍。 老年人的肝肾功能随着年龄的增长而趋于下降。 肝脏中药物代谢酶的活性降低,药物在体内的解毒、分解、排泄过程变慢,容易在体内蓄积而引起中毒。 肾功能恶化使药物及其代谢产物的排泄减少。 如果肝肾因正常饮酒而提前“负债”,再加上衰老带来的不可避免的损伤,该用力时,肝肾功能低下将成为治病和治病的最大“拦路虎”。 拯救生命。 即使之前喝了“保健酒”,最后也是得不偿失的。

别在药酒里“毒”自己

很多人自己酿药酒,但大多没有医学依据。 一种野草,正规中药根本没有。

翻看我国历代本草,是历代《国家药典》。 能够收录在本《药典》中的,都是经过长期的临床试验,其疗效和安全性得到充分证实的。 的。 如果你用来酿酒的药物连这个“顶”都上不去,药酒的危险性就会增加。 因为药物的毒副作用也会被酒精的威力放大。

尤其是一些专门治疗关节疼痛或祛寒湿的药物。 如果内服,有经验的中医肯定会慎用,同时辅以养胃健脾的药物。 甚至很多治疗关节的药酒都是外用的。 由于对此类药物毒性的禁忌,它们只能在局部擦洗。

就算是药典上的药物,安全吗? 还要看你对中医的了解有多深。 因饮用何首乌浸泡过的药酒而导致肝功能衰竭的报道很多。 客户才30多岁,头发花白,想吃何首乌换黑发,就在当地市场买了何首乌。 带回家,洗净,泡在酒里。 喝此酒半年,肝衰竭腹水。

能补肾乌发的何首乌错了吗? 错不在何首乌,错在药。 何首乌用于中药,必须由何首乌制成。 何首乌采用特殊炮制方法去除毒害,增强补肾功效。 但这“制剂”可不是买回家煮着吃,而是经过特殊处理,甚至还有其他药物的参与。 吃何首乌而中毒的人,大多是因为不知道这一点,这也是人们在自己酿酒时最常出现的问题。 文/任丹

相关链接

药酒中的药越多越好

在我国古代,酒是一种药。 “医”这个繁体字下有个“配”字,可见酒与中药的关系。 从中医的角度来看,中国酒是由谷物和曲酿造的。 气旺质清,味甘辛,性辛。 . 在保温、取暖设备不如今天的古代,驱寒的需要给了药酒很大的施展空间。 班固在《前汉书·食货志》中恰恰称酒为“百药之首”。

药酒既然是药,就是泡在酒里的药方,而药酒的成分也遵循中医的原理。

在中医经典中,无论是水煎还是酒浸,药物的数量多为6-15味,而名医张仲景用的是最简单的药物,只有6味 -7种口味,却能达到奇效。 并成为后人的榜样。

在一些药酒中放入几十种药物,重复使用同一种药物是否合适,这可能是学术界的争论。 这既是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又是为了减少用药过量、用药过量带来的毒副作用。 “药有三毒”,这句话也包括中药,尤其是药酒,因为酒的威力会显示药的毒性。

药酒其实是一种处方药

药酒在中医典籍中已有记载。 有2例经药酒治愈。 医圣张仲景治疗脉结心悸的“炙甘草汤”; 治疗妇女妊娠崩漏的“交艾汤”; 有的治疗血瘀的方剂如“十消散”、“千楼泻白白酒汤”,有的用药酿酒,有的用酒煎药,或酒水煎药,都是用力 酒能增强药效,达到治病的目的。

我国是农业大国,但食品加工技术起步很晚,酿酒技术是元代以后才出现的。 以前的药酒都是酒精含量低的,类似于我们现在喝的黄酒。 尽管如此,这类药酒在当时都是处方药,具有明确的病向,如虚寒体质,需要药酒的发散之力来帮助药物发挥威力。

药酒,尤其是酒精度数比黄酒高很多的药酒,具有清热解暑之功,对于寒湿结滞的人来说是必不可少的。 如果你是阴血两虚或寒凝阴虚、气虚阴虚的人怎么办? 不仅不能用药酒来调养,连汤药都不适合经常食用。 它们适用于面霜或药丸。

中医讲,“药丸缓”。 通过加入蜂蜜或阿胶丸或软膏,成为缓释剂型,降低了吸收成本,延长了药物的作用时间。 看似简单的服药形式,却决定了药效的好坏。

所以,需要医生来定方,毕竟不是每个人都能对自己的体质有正确的认识。

版权归作者所有。 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微信用户可关注中国家庭报公众号(zhongguojiatingbao1)。

相关文章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此站点使用Akismet来减少垃圾评论。了解我们如何处理您的评论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