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文
弯弯的月亮升起,挂在凉州城上空,皎洁的月光照亮了整个凉州。
凉州方圆七里居住着数十万户人家,这里一半的胡人会弹琵琶。
一段琵琶曲,令人心碎。 只觉风声萧瑟,夜色漫漫。
我在河西幕府有很多老朋友,老朋友分别也有三五年了。
今华门楼前又见秋草,何以相望白头到老?
一生能开怀大笑多少次,而今日相见斗酒,大家一定要喝个痛快,一醉方休。 这首诗中所说的凉州,就是今甘肃武威所辖,唐河西节度使府就坐落于此。 大厅,招待所。 从“河西幕府旧友多,勿来三五春”等诗句来看,岑参此时在凉州做客。 在凉州河西节度使幕府,诗人有很多故友,他们经常聚在一起喝酒。
这首诗的作者经凉州到北庭作客河西节度府,与故人宴饮,同时写凉州的边陲风俗民俗。 . 全诗风格豪放乐观,尤其是夜宴写得淋漓尽致,充满了盛唐的气息。
“新月出城头,明月出城头照亮凉州。” 最先出现的是城头上的弯月。 随后随着明月升起,银光蔓延,月光下的凉州城出现了。 首句“月出”是指月亮从地平线升起,下句“月出”是指月亮继续升上城头。
“凉州七里十万户,胡人半弹琵琶。” 这是在月光的照耀下,将凉州的全貌展现的更加清晰。 “凉州”,有的书作“凉州”(今陕西汉中市)。 这是因为后人看到“七里十万户”,认为甘肃凉州没有这样的规模,擅自更改。 事实上,初唐的凉州是与扬州、益州等城市并列的一流都市。 “七里十万房”是这座西北重镇的风貌。 而下一句,更明显是甘肃凉州。 凉州地处边陲,居民中少数民族居多。 他们能歌善舞,大多会弹琵琶。 不用说,月色下的凉州城内,响起了琵琶声。 这里写出了凉州城的繁华歌舞、太平安定,同时又有着浓郁的边疆情调。
“琵琶断肠,风萧萧夜长”。 依旧是写着琵琶声,只是慢慢过渡到了夜宴。 这“一曲琵琶”,不再是满城琵琶的声音,而是指在宴会上的演奏。 “肠子可断”形容琵琶动人。 “风萧瑟夜长”是西北地区空旷多风的夜晚给人的感觉。 这种感觉在《琵琶意曲》的演奏中得到了加强。
上面六句话主要写的是环境背景。 诗人吸收了民歌的艺术元素,用顶针句法,句句押韵,句句转调,形成轻快、吟咏的意境,写出了凉州的富丽堂皇、繁华富贵和地方色彩。 末句“风萧萧夜长”,用“夕”字和重复的“萧萧”、“漫漫”二字来缓缓节奏。 后六句正面描写宴会,句句不押韵,不再连用顶针句法。
“河西帘中旧友多,春风莫来。” 两句重复“老友”二字,可见友情之深。 因为“许多故友”自然不同于大家分别的时间,所以后面的“三五春”是故意的。
“华门楼前见秋草,怎显一贫如洗?” 这里的“华门楼”是指凉州博物院的建筑。 第二句紧接着是“老友不来三五春”,意思是:光阴似箭,转眼又是秋草时节。 岁月催人,何以相望,贫中老? 言下之意,就是要快速立业。
“人生多少次能大笑一场,斗酒相见便醉了。” “笑”字道出了岑参和他的朋友们的本色。 席间不时爆发出笑声,这样的重逢,这样的大笑,一生难得,老友相聚,酒杯相见,不醉也未尝不可。
这首诗将边塞的生活情调与浓郁的时代气息融为一体。 全诗以月照凉州开始。 在强调边城风光的同时,明月照十万户人家,琵琶声在城中荡漾,也清晰地展现了当时凉州的宏大格局、太平盛世。 的气氛。 拿范仲淹的《渔家之傲·塞夏秋来别景》来比一比,也是写边城,写秋时节,写少数民族的乐曲,只是那种“长烟, 落日孤城闭”,“羌管长霜满地”的描写,表达了截然不同的时代气息。
至于诗中所写的夜宴,更是精彩纷呈,豪情满怀,非盛唐之人所不能。 “华门楼前见秋草,贫贱何看老”。 不是因为岁月的流逝,感叹旧人的卑微,而是带着一种能够掌握自己命运的豪迈感,展现出蓬勃向上的人生态度。 “一生能笑多少次”的笑容,是爽朗健康的笑容。 它来自于对未来和生活的信心。 同样,最后一句“你一定是醉了”,不是以酒浇愁,而是以酒振作,是豪迈乐观的醉汉。 与酒相映生辉的是欢乐,爽朗的笑声,豪爽乐观,读者可以从人物的神态中感受到盛唐的脉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