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酒的名称一般与白酒的起源有着重要的渊源。 比如茅台、汾酒、泸州老窖、剑南春等酒名来源于地名。 有些与当地的文化历史有关,如文君酒、杜康酒、黄鹤楼等。 有的与工艺有关,如五粮液、老白干等。 总之,喝了这些酒,总能找到酿造白酒的根源和联系。
不知从何而来,我们看到了各种奇葩的酒名。 尤其是“白酒四大名著”:内参、要领、提要、论证。 听上去很高端,可惜跟酒名不太一样。
当然,不得不说,酒鬼酒的“内参”还是很成功的。 开创了白酒行业的另一种风貌,一统政商界。 酒鬼酒的“内参”是第一个敢吃螃蟹的人,甚至还有一位能上天的“黄老”,将“内参”诠释为“储藏宇宙、通达悟道”等新内涵 世界”,最终注册为商标。
随后,茅台味白酒“总结”诞生,也获得了成功。 但再有一次“邀约”和“清样”,这种杠杆的威力越来越小,毕竟“内参酒”也有点“涉入”。
“四大名著”之后还有追随者:通鉴、语录、评书、实用主义、评书等。 也算是把“内参”完全倒在了“人参”上,也让这个风格“水”了一把。
当时,国家为满足人民群众对白酒的需求,大力发展白酒工业。 但如今的白酒是“内参”、“抽象”等消费者无法触及的。 当年哪个地方没有自己的“民间酒”。 记得当年,武汉有全国名酒大曲清香“黄鹤楼”,也有群众喝的“小黄鹤楼”。
当时的“民间酒”经济实惠,品质上乘,口感好。 不知从何说起,每家酒厂都要做高端,包装越来越豪华,离平民越来越远。 各地的白酒市场,要么被大品牌占领,要么酒厂兼并。 留给老百姓喝的口粮酒越来越少了。 不难看出,各种资本在发力,他们要的是高额利润,而不是满足群众对白酒的需求。
我们需要高档酒、名酒,但市场需要更多老百姓喝的“名酒”。 为了降低成本,许多酒厂逐渐将那些老百姓买得起的酒变成了“液体白酒”和“酒精酒”。 这无疑是众多酒庄倒闭的重要原因。
消费者不是傻子。 不管味道好不好,质地硬不硬,都可以喝。 或许这也是黄盖的《伯粉》大受欢迎的原因之一吧。 提到“口粮酒”,就少不了“伯芬”。 因为在这些大牌酒庄中,似乎只有汾酒还保留着正宗的“口粮酒”。
以上内容为《酒的四度》作者收集相关资料后的个人观点,并不一定等同于真实情况。 仅供酒友讨论。 如引用的图文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及时删除相关内容。 另外,本号已申请“原创保护”,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