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古代夫妻同房称为“周公礼”? 这是什么礼物?

结婚是每个人一生中的大事,马虎不得。 现代人讲究一切从简,所以结婚的过程也简化了很多。 有的人甚至只是领了证就不管了,不办婚礼就同居了。

这种简单的婚礼仪式在古代是行不通的。 古人非常讲究仪式感,尤其是在婚姻中。 从牵线搭桥到结婚,共有七个环节。 毕竟古代没有离婚这回事,婚姻对于女人来说就是一辈子。

今天流传下来的婚姻方方面面的习俗,其实都是从古代继承下来的。 整个过程中有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那就是行“周公之礼”。 那么这个仪式到底指的是什么呢? 周公是谁?

周公相信大家都不陌生。 毕竟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常会接触到他的“成果”。 比如《周公解梦》就是其中之一。 千年“周公之礼”。

周公,原名季旦,周武王之弟。 他是西周初期杰出的政治家,辅佐周武王灭纣。 同时,他还是一位伟大的思想家,其中制定礼乐是他一生最重要的成就之一。

周武王死后,周公被任命为大臣,协助新登基的周成王治理朝政。 在协助朝政的过程中,周公发现国家各方面的政策都存在漏洞,于是决定补齐这个漏洞。

当时西周初期,社会男女风气不太好,尤其是民间婚俗混乱,世风日下。 家不安,天下何安? 婚姻是连接两个家庭的纽带,是构建小家庭非常重要的一环。 要想社会进步,就必须从这方面入手。

而古人非常重视后代的繁衍,因此要求女性婚前要守身如玉,以保证子女血统的正统。 当时混乱的民风已经伤害了这个观念,于是周公亲自制定了礼制来教育百姓。

周公自己对婚礼也很讲究,所以为了全程严谨,他制定了七个步骤,分别是那才、问名、纳吉、那征、请日、 欢迎,邓伦,这就是家喻户晓的“婚礼七礼”。

自从周公提倡以来,这种仪式在社会上广为流传,至今仍影响着人们的婚俗。 虽然有的地方简化了流程,但很多传统观念比较重的地方还是按部就班地执行。

这既体现了人们对婚礼的重视,也体现了夫妻双方对这段婚姻的责任和态度。

婚礼七礼

周公制定的婚礼七个环节环环相扣,每个环节要做什么都有非常详细的规定。 当然,这些礼仪只是为了迎娶正妻,妃子和情人是不能用这种方法的。

所谓“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古代女子的婚事都是由父母决定的,不能选择嫁给什么男人。 纳彩阶段,男方请媒人到女方家提亲。 如果女方父母同意,则进入下一阶段。

第二个环节是问名,也就是俗称的“试八字”。 如果你同意,你可以结婚。

纳吉的意思是,在纳吉确定自己适合结婚后,男方会定下吉日,然后通知女方的家人。 此时,才算正式订婚。 然后男方准备嫁妆送到女方家,也就是接受征税。

这个时候,婚俗已经来了一大半,婚期也越来越近了。 方便男方开始“约婚”。 “迎迎”是指新婚之日,男方到女方家中迎接新娘。

在后来的发展过程中,婚嫁习俗基本遵循以上六个流程。 在周公的礼仪体系中,最后的“敦伦”是重点,但后来的人并没有将这一过程纳入风俗。

而这个《敦伦》恰好是周公礼中最重要的部分,后来人们就把《周公礼》称为《敦伦》。 那么这个礼物是什么呢? 意思是夫妻发生性关系,因为话题比较敏感,所以这一步没有体现在婚俗上。

在周公没有建立礼制之前,西周的风气是很伤感的。 他觉得男女婚前不应该随便发生性关系,至少要等到结婚那天。 所以人们把夫妻之间的交往称为“周公之礼”。

敦伦是比较文雅的用语,所以符合古圣先贤的习惯。 古时有“洞房新婚夜”、“春夜一时值千金”等说法。 这个敦伦是夫妻间有名的实干,应该认真对待。

但后来“七礼”变成了“六礼”,敦伦似乎也成了新人闺房之喜的微妙表达方式。 可能是受封建礼教的束缚,所以大家对邓伦放弃了。 不过,为了表达对敦伦的重视,周公也是煞费苦心。

亲身论证

礼仪制度刚出来的时候,实施起来有一定的困难。 很多人对各个环节都有些懵,不知如何下手。 于是周公夫妇亲自给士大夫做示范。

前六个环节还好,轮到《敦煌》时,就难了。 周公的妻子极不愿意表现出这种联系,毕竟这种夫妻之间的事情,实在是太尴尬了。

周公正拿不定主意,忽见儿子把玩着几个葫芦瓢,便拿起两个葫芦瓢合二为一。 说“Dunlon”的好方法。

他拿出一个葫芦,向士大夫们示范“敦伦”的联系。 葫芦本来就是乱的。 一身就是夫妻一体,宇宙秩序井然。

后来,葫芦也成为“敦伦”的象征,被用于婚礼。 随着社会的发展,葫芦也成为婚嫁礼器。 在很多影视剧中,我们都可以看到男女主人公在婚礼上喝的是葫芦瓢河北酒。

有些地区,婆婆还会在新婚之日给儿媳妇做葫芦形的“礼饭”; 有的姑娘出嫁时会穿葫芦布; 灵感来自于葫芦等

这些关于“敦论”的表述都包含着人们对伦理道德的重视,但“敦论”的含义却难以理解,所以后来人们称其为“周公的礼物” ,所以就以这个名字流传了下来。

相关文章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此站点使用Akismet来减少垃圾评论。了解我们如何处理您的评论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