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代年轻人不再相信“酒桌文化” | 沸腾

《我不是酒神》中的职场“酒桌文化”。

这两天,“阿里女员工自曝遭男领导性侵”事件闹得沸沸扬扬。 等待讨论。

除了女职工发传单维权的极端方式触目惊心,网友们还发现,他们印象中代表现代、高科技、创新企业的互联网巨头并没有走得更远。 “酒桌文化”依然根深蒂固。

《中国新闻周刊》8月9日开展了一项题为“年轻人有多反感酒局文化?”的调查,截至8月10日18时55分,共有 627000人投票,其中531000票表示“极度反感,不能接受”;87000票表示“现实中很难拒绝,我也情不自禁”,其余8034票意见不一,甚至在评论中 地区,“对酒局文化反感的不仅仅是年轻人。”

此前,“酒桌文化”已经经历了几轮“批判”。 由于酒后驾车相关法律规定和“劝酒责任”,当前的“劝酒文化”“奄奄一息”,“以死劝酒”的情况已不多见。

但“幸存”下来的“酒桌文化”依然有害。 将“酒桌文化”嫁接到职场,再与职场性骚扰挂钩,成为性侵滋生的温床。 再加上“被害人犯罪论”,被害人被迫以极端方式维权也就无可厚非了。

学不会的“酒桌礼仪

有人说,年轻人喝酒是为了抒情,中年人喝酒是为了逃避现实。 这句话揭示了一个道理:酒是一种具有催化作用的情绪饮料。 有的年轻人喝酒是为了触及真相,有的中年人喝酒是为了逃避现实。

有些人在求职时,难免会遇到与酒精相关的尴尬场面,比如被HR问“你会喝酒吗”“你能喝多少酒?” 对于现在的年轻人来说,“喝酒”早已成为职场必备的生存技能,而不是一种简单的生活方式,甚至是一种被迫的选择。

年轻人讨厌的不是酒,而是酒桌上的潜规则:敬酒时,杯口要低于对方; 酒桌上,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充满着隐藏的力量纪律。 而那些转身走下酒桌的人,早已习得了一整套“酒桌文化”,并延伸到家庭等各个领域。

经过“五年高考,三年模拟”的洗礼,年轻人坐在酒桌上发现,酒桌上的考试比高考还要难 . 我被叫去换座位,我不知道自己哪里错了。

学会坐姿之后,就要面临敬酒的考验:敬酒的顺序,什么时候敬酒,敬酒时说什么,都是有讲究的。 这种“精致”,需要酒桌上的年轻人去学习。 想着“喝酒”,比想着工作还累。 这简直就是“社交恐惧症”人群的噩梦。

其实不只是90后、00后,过去每一代人都不喜欢“酒桌文化”,但当每杯酒都给“不喝, 不给我面子”、“不喝酒你不拿奖金”、“不喝酒你……”等沉重的包袱,谁也挣脱不开 枷锁,更不用说在酒桌上原形毕露了。

某平台网友对职场“酒桌文化”的看法。

那些“酒桌文化” 年轻人不买账

“酒桌文化”很大程度上是通过喝酒喝醉的尴尬方式相互竞争和利益的定向绑定来实现权力的。

“我让 你做,你会做吗?”

“我让你喝醉了,在我们这些人面前出丑,你敢出丑吗”……

p>

到头来,被劝酒的,都是被迫站到工地的 e、身居高位者利用此法达到精神控制和驯服的目的。 在年轻人看来,这些敬酒、敬酒的仪式或多或少地流露出“虚伪”和权力较量的意味。

究其原因,80后、90后、00后都是在“守规矩、得承认”的观念下成长起来的。 业务形式不买账。 “我希望打动你的是我的专业能力和业务水平,而不是我的酒量和马屁精。” 这是这一代人的普遍共识。

这一代人是随着互联网的发展而成长起来的。 互联网技术传递的核心价值是平等、透明、共享。 只要遵守规则,就可以在网上享受与他人交流的乐趣; 如果在论坛、网络社区持续输出“干货”,就能获得成就感。 这种透明化、共享化、规范化的思维,恰恰与“酒桌文化”的内核相矛盾。

说到底,反对“酒桌文化”,其实是支持更透明的规则,更尊重个人技能。

某社交平台上一则好评如潮的回答,折射出不少人的心声:“如果说90后有什么推动历史进程的使命,大概就是让酒桌文化到此为止吧。” “

新京报评论员| 丁辉

编辑 | 李潇潇

实习生 | 魏英子

校对| 李丽君

p>

相关文章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此站点使用Akismet来减少垃圾评论。了解我们如何处理您的评论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