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点评|关于酒局文化,应该有新的“主流”

齐鲁晚报·齐鲁一点评论员孔宇彤

24日,#新员工别喝领导敬酒被扇耳光#的话题登上热搜,话题是厦门 国际银行北京分行一名新员工因聚餐不喝领导敬酒,被打耳光,甚至被其他员工围堵。

此消息一出,隔着屏幕感受到了众多网友的共鸣,甚至“皮肉之痛”——“臭酒桌文化”仅六个字的评论就获得了1.5万点赞。 支持这一民意的是,有媒体提供了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2018年对2005名受访者的调查。结果显示,92.3%的受访者被劝酒,74.0%的受访者曾被劝酒。 被劝酒的痛苦经历,因为推脱却又不得不接受。

中国人饮酒的历史源远流长。 酒在中国社会一直具有很多社会角色和功能,比如祭祀、情感沟通、医疗保健等,但到了当代,它的社会公关功能却越来越强,甚至首当其冲。 所以,我们都习惯说“酒局”。 “果汁”这个词背后有一个目的和设计。

可以说,喝酒是一种几乎已经内化为国人价值观和习惯的“游戏”,一些既定的规则早已被默许:要做事,必须吃喝 ,喝得越多,关系越深; 和领导吃饭一定要开怀大笑,喝得越多越开心,越表示尊重,否则不会“找事”; 在职场上,不会喝酒或不喝酒甚至可以解释为“能力不够”或“工作不够努力”。

在这种主流酒桌文化的影响下,很多人都把“员工必须喝酒”的要求视为理所当然。 回顾这起事件,亦是如此。 且不说一些领导因被权力胁迫而被无视而气愤不已,这个理直气壮、理直气壮的打耳光,以及一群员工追着电梯围攻的行为,也体现了他们对这起事件的尊重。 在他们眼里,这个不喝酒的员工就像个异类,“她犯规了”,所以上课似乎也顺理成章。

其实,每年劝酒喝多猝死的新闻不断,无数职场人正被“酒桌上喝多了”毁掉。 ,但没有形成气候。 首先,社会上人的不满就是不满,在全社会“喝酒做生意”的文化下,只能是逆来顺受。 第二,实际上还不够科学合理地分析,更不能引导出更好的酒局文化。

一个有趣的现象是,在这起事件中有一些有趣的评论,比如“90后00后会不会扼杀酒桌文化?” 我们无意评判不同世代在这种文化中扮演了什么样的角色,但很多人确实对此充满期待。 CBNData《2018年天猫酒类线上消费数据报告》显示,90后正在成为白酒消费的新生力量。 与父亲和老一辈在职场交往中更多地使用白酒相比,年轻一代弱化了白酒的目的性社交功能。

回到整个社会,现在的“酒局文化”就好比,你可以清楚地看到它的畸形,却无法突破这个“主流”。 或许,还需要政府和相关部门的引导,无论是舆论宣传,还是一些规章制度,让“不劝酒”、“反对暴饮暴食”有更多的声音。 有一天,哪怕一个职场新人在饭桌上提出不喝酒或者不想喝酒,大家也会觉得理所当然,愿意支持,那么酒桌文化和饭桌文化 在我们国家可能真的是面向大众的。 一个更健康的方向发展。

都2020年了,这文化还能升级一次吧?

寻找记者、报道、求助,在各大应用市场下载“齐鲁一点”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一点信息站”。 全省600余名主流媒体记者在线等你 快来报道吧! 我要举报

相关文章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此站点使用Akismet来减少垃圾评论。了解我们如何处理您的评论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