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持续下滑的葡萄酒行业各项数据再次大幅下滑。 中国酒业协会数据显示,我国119家规模以上葡萄酒生产企业累计完成葡萄酒产量21.37万千升,同比下降22.12%; 累计实现销售收入91.92亿元,同比下降2.91%; 累计实现利润总额34亿元,同比下降9.88%。
这是中国葡萄酒连续第五年下滑。 然而,极端导致相反。 多年来一直处于低谷的葡萄酒行业,或将在内部孕育新的活力。
云酒头条结合酒类上市公司年报和行业整体表现,探讨酒类是否还有想象空间。
一声叹息?
从近期披露的葡萄酒上市公司年报来看,葡萄酒再次出现负增长和亏损。
报告期内,10家葡萄酒上市/上市公司中只有3家实现正增长,分别是ST同普、威龙和菲赛特酒业; 只有3家实现盈利(莫高股份未披露葡萄酒业务的净利润),分别是张裕、威龙和王朝酒业。
结合中国酒类行业协会此前公布的产销数据,以及119家规范企业中有42家为亏损企业,亏损面积近35%,增长压力较大 2022 年葡萄酒行业的发展确实是真实的。 “这很难说。”
同时,2022年进口葡萄酒量也将下降20%以上。
对此,有业内人士解读为消费市场不景气、流通环节受限、原材料价格波动,导致行业整体低迷。 国际葡萄与葡萄酒组织(OIV)最新发布的2022年全球葡萄酒行业数据报告也显示,2022年行业发展将呈现高通胀、能源危机、全球供应链中断等特点。
葡萄酒行业真的只剩“一声叹息”了吗? 其实并不是。
业内人士分析,葡萄酒消费与人们的收入水平息息相关,随着中等收入人群的扩大,新一轮的葡萄酒消费红利依然值得期待。
从市场规模来看,2022年全球葡萄酒消费量预计为232亿升,其中欧盟国家消费111亿升,美国消费34亿升。 然而,中国的葡萄酒消费量远低于国际发达国家的平均水平,仅为5.4亿升左右。
也就是说,中国的葡萄酒市场还是很可观的。 从葡萄酒上市/上市公司年报呈现的行业趋势和企业动态来看,中国葡萄酒的“反弹”已经开始。
“暮光之城”已至
就行业趋势而言,葡萄酒行业的利好政策越来越明显。
葡萄酒产业是振兴乡村、增加农民收入的有效手段。 据统计,2022年我国酿酒葡萄种植面积将达到120万亩,将带来约150万个就业岗位。 这一属性决定了中国葡萄酒行业将拥有长期的政策红利。
目前,中国葡萄酒产区的品牌正在进一步凸显,如宁夏、新疆、山东、河北等,知名度和美誉度越来越高。 同时,各级有关部门也在政策层面给予政策支持和保障,支柱产区加速崛起更加明显。
就消费环境而言,葡萄酒的消费氛围逐渐浓厚。
随着中国葡萄酒的知名度和知名度越来越高,葡萄酒“异国情调”的固有标签正在逐渐淡化。 在这个过程中,中国葡萄酒企业正在努力将市场关注度转化为生产和销售。
比如,张裕推出龙裕系列产品,重置价格体系,聚焦营销手段,直接触及C端; 在为消费者打通主流场景的同时,也加快了品牌推广的进程。
就企业发展而言,中国葡萄酒企业都在为发展埋下内生动力。
首先是产品结构的优化。 张裕年报显示,公司高、中、低端产品及品种品类齐全,涵盖高、中、低档次,能够满足不同消费群体的需求; 卫龙中高端酒产销量分别实现正增长。 0.09% 和 6.31%。
二是线上渠道不断深化。 近年来,酒企积极探索线上经营渠道转型,大力发展抖音、私域等新渠道、新业态。 2022年ST同谱电商平台酒类销售额约9105万元; 威龙股份电子商务销售收入将达到1379.83万元。
最后,科研投入不断加大。 2022年,酒企研发费用将继续增加。 对此,张裕的投资增幅为41.32%,而ST同普的投资增幅为70.86%。
两个猜想
面对“曙光”,我们可以对中国葡萄酒的未来做出一些有根据的猜想。
猜想一、生产有所回升。
如前所述,中国葡萄酒的潜在市场容量巨大。 在中国8000亿的葡萄酒消费市场中,葡萄酒有着无限的增长空间。 基于此,中国葡萄酒的产量自然会有所回升。
经过2000年至2015年葡萄园面积的扩大,中国葡萄园面积已达78.5万公顷,居世界第三位。
在此基础上,酿酒葡萄的高质量发展已被列入葡萄酒行业的发展重点。 例如,中粮在宁夏建设了高标准的葡萄园,张裕在山东、宁夏、新疆、辽宁等最适合酿酒葡萄种植的地区发展了一大批葡萄基地; 工信部也在牵头规范酿酒葡萄的精细化。
所有这些都为未来葡萄酒产量的恢复奠定了坚实的原料基础。
猜想二,酒已经走进千家万户。
葡萄酒消费的普及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遇到了瓶颈。 热衷于对用户进行葡萄酒教育,礼仪、产地、产地、口味特点甚至饮用温度都一一详述,但也在无形中为葡萄酒消费设置了门槛,使葡萄酒消费走向小众化,也导致了发展愿景 酒量有限。
意识到这一点的中国酒企正致力于构建中国酒的表达和话语体系,降低饮用门槛,拓展消费场景,让酒真正“飞入寻常百姓家” 人们” 。
例如,定位“特而美”的茅台酒,此前升级经典系列,全新推出喜闻产品,旨在让更多消费者体验酒之美。
通过这两个猜想,葡萄酒的“曙光”似乎照亮了行业更远的前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