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说,喝酒这件事已经深入国人的骨子里了。
2006年,国务院公布“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时,就有茅台、汾酒、泸州老窖、绍兴黄酒等四家酿酒厂。 “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008年国务院公布“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时,酒“酿造技艺”非物质文化遗产又有16项; 什么五粮液,水井坊,剑南春等等,名酒都在其中。 那几年,一个著名的酒庄,如果不被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想抬不起头来是不可能的。
但其实古代酒和现代酒是完全不同的东西。 今天我们就来说说古酒的那些事儿!
“大碗喝酒,大口吃肉”是梁山好汉的标志性动作。 说起古代的酒铺,不像今天的酒吧是按瓶卖酒,按杯卖酒,大多是在论坛上卖的; 就算喝多了,也不会用现在的小酒杯,包括博物馆陈列的御用用品。 不小。 连文人墨客都有“斗酒诗百首”、“新丰好酒斗万”之说。
如果是现代,用碗喝水就等于要害死人,但为什么古人可以用大碗喝水,论坛上买的,还有人“千 杯不醉”? 古代的酿酒方法和酒的品质与今天有何不同?
酒文化浸润在中华文化中,酿酒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 据考证,最早的酿酒技术可以追溯到商代。 在此之前,人们只能通过水果或谷物发酵来随意取酒,即“天然原酒”; 殷商时期,人们开始掌握酿造技术。
酒的核心是酒精,是水果或谷物中的糖分经发酵产生的。 商代人发现了“醴”,这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酒曲。 那时,人们习惯酿酒,“酿酒只能做糯米糕”。 只是换了酒曲,但精髓不变,酿出来的都是浊酒。 所谓“一杯浊酒万里归家”,就是指这种酒。 这种酒沉淀很多,纯度比较低,度数也很低,大概10度左右,甚至更低。
古老的酿造工艺
但是,如果酿造水平一直停留在这个水平,显然不符合国人的智慧。 其实在周朝就有了压滤的手段,得到的就是所谓的清酒。 历史上,管仲痛斥楚国的话:“二公豹猫不能入,王祭不能缩酒。寡妇为征。赵王南下不归。” ……寡妇在问。 这里的酒是清酒。
由于清酒的制作较为繁琐,所谓“金瓶酒值万,玉盘耻万”。
二、酿酒技术的改进与变革
从秦朝到魏晋,人们一直在努力改进酒曲。 精美糕点等多种农作物均在选择之中;
到了唐代,水稻也进入了人们的视野,开发了由宋母直接培育的红曲米 . 糖化力更强,发酵效果更好,可酿出8-9度左右的酒。 曲的选择越来越多,酒的种类和口味也越来越丰富。 还有用各种香料和水果制成的酒。 “葡萄酒夜光杯”指的是酒。
葡萄酒夜光杯
一直到宋代,压榨过滤法为主流,直到“渣拌法”出现。 此法是将米饭蒸凉后,拌入曲渣。 可以根据气候和季节控制曲的用量,以获得更醇厚的酒。 也增加了度数,可以达到十几度。
可以说到这个阶段,喝一大碗还是可行的,要不武松一波干了十八碗,没有酒精中毒,今天估计也只有几瓶了 酒量是可以接受的。 不过,元明以后,武松再这样欢呼的话,武松未必还未战虎上山,就得派人去急救了。
这是因为,在宋朝末年,游牧民族就有了蒸馏技术,后来逐渐完善。 蒸馏技术对于酿酒来说是质的飞跃,因为蒸馏可以浓缩和提纯,从而大大提高了酒精含量,变得可控。 因此,明代最高可酿制60度的酒,酒的品质也有了很大的提高,更接近于今天的酒。
不过,在元代,蒸馏酒成本高昂,且为贵族所独享,民间也更青睐低度酒。 这种情况在明代仍然存在,人们更喜欢传统的低度酒,所以虽然有了蒸馏酒,但并没有得到广泛推广。 直到清代,马背上的满族人更喜欢上等酒,蒸馏酒才开始流行,走进千家万户,才逐渐完善。
如今的酒厂采用了更加现代化的生产工艺和仪器,可以合理控制各种酒的风味和度数,生产过程更加清洁便捷。 在古老酿酒的基础上,融入时代元素的传承。
现代酒厂工业化设备
所以说古人“千杯不醉”有点夸张,但是大碗喝酒是很有可能的 发生在明清之前,毕竟很多古酒的酒精度都极低,有的甚至连超市里的黄酒都不如。 高级酒需要蒸馏技术,类似于现代的蒸馏酒在清代开始流行。 这时候如果用大碗喝酒,就算是梁山好汉也未必能逃过酒精中毒的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