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拉萨4月27日电 (记者 冉文娟)西藏自治区粮食和物资储备局27日在拉萨公布“青稞”国家标准,将于今年10月1日正式实施 . 这是首个青稞原粮国家标准发布,将进一步带动青稞产业高质量发展。
青稞在青藏高原种植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 它不仅是人们赖以生存的“口粮”,还蕴含着特殊的情感寄托。 从播种到收获,再到衍生产品多样化,一颗青稞有了一年比一年精彩的“旅行”,背后是西藏农业科技发展的巨变。
最直观的变化体现在青稞的产量上。 据统计,在西藏和平解放前的很长一段时间里,青稞的产量只有种子的4到10倍。 2020年,西藏青稞产量将达到79.5万吨,平均亩产381公斤。 青稞产量和单产均创历史新高。
青稞增产,良种是关键。 在国家和西藏自治区的大力支持下,几代科研人员不断接力青稞遗传育种创新、种质资源鉴定、新种质创制和遗传改良,使青稞成为 品种单一、产量低的大麦种子“华丽转身”。
西藏自治区农牧科学院农业研究所研究员曾兴全向中新社记者介绍,科研人员正在根据不同的生态气候开展青稞区域育种 西藏不同地区的情况。 河谷农区“藏青2000”、“喜马拉雅22”单产喜人,高山农区以“藏青690”、“藏青17”为主打品种。 近年来大力推广的冬青薏米品种“冬青18号”,以其“复种”优势为农牧民增添了笑容。
耗费科研人员大量心血的青稞新品系“13-5171-7”,也孕育着金秋的希望。 曾兴全介绍,区域试验表明,该菌株具有抗倒伏、增产明显等显着优势。 籽粒成熟时部分茎叶仍呈绿色,可满足粮食和牧草的双重需要。 “我们希望尽快将这条线应用于规模化生产,团队对此很有信心。”
在基础科研领域的大力投入和耕耘,青稞育种期和品种更替周期加快,为保障农牧民粮食安全、增产增收奠定了基础。 除了保证生产,围绕市场需求也在开展一系列研究。 “我们对青稞的淀粉质、糯性、β-葡聚糖等品质性状进行研究,培育多样化的食用、功能食品加工、饲用新品种,满足大家多样化的需求。” 曾兴权说道。
曾几何时,糌粑和青稞酒是一粒青稞种子最后的“归属”。 如今,青稞深加工技术的进步赋予了它“七十二变”的能力,多样化的青稞产品逐渐从雪域高原走向更广阔的市场。
西藏春光食品有限公司致力于大麦系列产品的生产和销售。 公司负责人张月艳向中新社记者介绍,公司目前可生产青稞饭、青稞饼干、青稞面条、代餐等6个系列30多个品种的青稞产品。 粉末。
“经过多年的市场培育和口碑积累,我们青稞系列产品的销量一直呈上升趋势。” 张月艳说,西藏青稞生长在高原无污染的环境中,β-葡聚糖含量高,品质优良。 出类拔萃,与消费者追求健康的理念不谋而合。 技术的突破和加工工艺的提升,也让青稞系列产品的“出圈”之路更加顺畅。
“目前,我们的产品10%在本地销售,60%销往内地,30%出口海外。” 农作物成为更多人餐桌上的“新宠”。 (完)
来源:中国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