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古代许多文人墨客
都与绍兴酒结下了不解之缘,
还有很多有趣的故事流传下来。
今天,
许多名人也与绍兴酒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
“元白”诗传韵
“元”指元稹,“白”指白居易。 二人均为中唐著名诗人,世称“元白”。 元稹二十五岁时(贞元十九年,公元803年),二人中考英才,均授省学侍郎。 从那时起他们就成了朋友。 然而,史书上最受称赞的,还是长庆二年至四年(公元822-824年)的诗传韵文,优美有趣。
当时,白居易任杭州刺史,元稹任越州刺史兼浙东观察使。 两人交换诗歌,唱得很近。 所谓“诗筒”,就是把诗词放在竹筒里,以诗词为剧本,来回传递,互相问候,互相交流。 白居易作《与微知歌唱往来,常藏诗于竹筒陈谢禄美,因此答》:“择郎干切入筒,以心作章句。飞 每次如鸟随风,渡水长忧化龙。 鱼眼和珍珠在同一个字母中。” 这首诗介绍了诗的押韵方法和内容,表达了心中的喜悦。 很多内容都弥漫着酒香,描写着他们诗酒般的生活。 例如:元稹《酬乐天乐邻》诗的最后两句:“老板可以多争气,让你投资醉人”。 “醉乡虽近,欢乐常在。” 从此,越州便以“醉乡”而远近驰名。 在《醉诗筒送维志》一诗中,也描写了他们醉笔醉贴的情景:“举眉后只仰三杯,面面只能用五字。以诉 梁川邮官,墨辞来传诗筒。 元稹更以醉酒之乐呼唤友人:安德老人生有翼,飞来陪醉如泥。 酒债谁来还? 我会参考墙上的诗。” 元稹在越州任职7年期间,纵情饮酒自娱自乐,连小孩子也学会了喝酒。 》(《赏长庆元日君斋怀旧帖》)),可见他对醉酒之乐的热爱。
正德玉缇酒厂
《酿制 东濮醉酒改。”这是清代陶元藻在《广会记风俗序》中的赞美。 酒都绍兴的酒乡。卢氏酒厂始建于明代,以其香、清、醇的“竹叶青”而闻名。
关于竹叶青酒,有这样一个传说 绍兴民间:明武宗正德皇帝朱厚照私访,品尝竹叶青酒后,大为赞赏,为之感动,于是御笔赐号“孝珍”。 方名。竹叶青酒的价值随之翻倍,成为北京的贡品,使它成为 闻名于世。
之后,竹叶青酒改名为“小珍酒”。 直到新中国成立前夕,北京、杭州等地还有人称竹叶青酒为“小珍酒”。 酒乡绍兴人也以正德皇帝题写酒庄御名而自豪。
乾隆皇帝赐封金爵
“酒乡上位,功名不离乡”。 绍兴酒品质上乘,畅销京都。 清朝很多皇帝都爱喝绍兴酒。 相传清朝圣祖康熙皇帝为了常饮绍兴酒,还特地请绍兴酿酒师进宫酿酒。 1922年,末代皇帝溥仪举行“大婚”时,彩礼中就有40坛绍兴花雕酒。 值得一提的是,乾隆皇帝多次下江南,风度翩翩。 在绍兴,他不仅拜禹游兰亭,还在多处作诗、书额、作文,留下许多佳话。 《金禧》就是一个例子。
相传乾隆皇帝一到绍兴,就品尝了小珍酒厂的竹叶青酒。 他手里端着一个杯子。 金爵。 孝珍酒厂被皇帝授予御酒瓶金禧,实属难得的荣誉,因此很快成为绍兴酒的商标和广告,风靡海内外。
洪寿醉眼丹青
素有“书画之乡”之称的绍兴,明末清初书画名家云集。 陈洪寿就是其中的杰出代表。 陈洪寿一生书画兼诗,笔墨不停。 然而,他的诗画都离不开一种东西,那就是酒,只有喝了酒,他才能拥有神来之笔。
酒既是诗画灵感的催化剂,又是排忧解怒的寄托。 1644年,南京建立南明王朝,两位王姓好友劝说陈鸿寿应试。 他在诗中说:“二王不劝我为官……醉眼望青山。” 绝望。 离京时,时任户部侍郎、大学士的同乡倪元禄赋诗劝其不要离京,被他借酒拒绝:“当二 袖归去,家当有话。 路过天津杨柳青时,他在船上画了一幅《饮酒读骚》,以读《离骚》表达爱国之情,以饮酒泄愤。
葡萄酒已经成为陈洪寿艺术生涯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醉眸使它的艺术魅力达到了非凡的境界。